
竞逐“天空之城”,武汉今年将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点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余佳雪
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案》等2件议案,成为本次会议议案。日前,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2号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显示,将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努力把武汉市打造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根据该方案,武汉今年将加快扩容产业规模,计划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5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以上。在基础设施方面,将结合空天地一体化项目建设,规划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起降点,初步形成低空地面基础设施网。
2024年武汉低空经济领域签约金额超300亿元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武昌杨园的武汉滨江数创走廊核心区,在江滩边的一块平地上,技术人员正在训练无人机升降,训练场内,无人机盘旋升空,稳稳降落。
今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纵横天地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拓展无人机培训市场,打造无人机飞行学院。记者注意到,这处训练场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设施,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无人机飞行训练需求。
该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华中地区首个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与低空智能管控的综合性试验基地,该训练场不仅是技术练兵场,更将致力于成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孵化器”,“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我们正以无人机为支点,撬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乡村振兴等全域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四美塘AI新质街区和月亮湾城市阳台将被打造成低空经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低空飞行首发营地。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将其打造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空域的逐步开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适航规章的日益健全,低空经济的“黄金期”已经到来。
2024年6月,《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九大举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这些政策措施,以“场景牵引”为特色,致力于将物流、文旅、应急等低空应用需求转化为市场动能。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武汉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同比稳步增长,其中低空经济领域签约金额超300亿元。
当年,武汉飞出多个低空应用场景,千米以下的天空日益热闹。10月,首批18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获批,其中12条为载物航线,1条为城市监测航线,均由无人机执飞,飞行频次最高为每天10架次,首批18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涵盖物流、监测、文旅等多领域。
今年将规划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点
今年3月18日,武汉低空经济新品发布会现场,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揭牌,标志着武汉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根据该工作方案,在基础设施方面,今年将结合空天地一体化项目建设,规划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起降点,初步形成低空地面基础设施网。围绕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低空物流、通航运营以及设备租赁、保险、培训等领域,开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固定翼飞机等整机制造新赛道,争取引入1—2家头部企业。
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支持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汉阳区依托现有低空经济园区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鼓励各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方向等特点,建设低空经济企业总部及研发、应用服务基地等。
据介绍,武汉今年将划设低空飞行“航路网”,加快推进低空空域航路规划编制,申请各类试飞测试空域,更好满足各类航空器试飞训练需求。
工作方案介绍,将重点突破“低空+治理”“低空+物流”“低空+文体旅”“低空+客运”等四大类应用场景,开通低空飞行商业航线10条以上、城市治理类航线1000条以上。
为更好推动产业发展,武汉今年将持续拓展核心场景,以空天地一体化项目为载体,重点开展治安防控、消防应急、医疗救治等10大类42个政务场景应用,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在商业端,探索低空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试点和应用,支持一批快递物流头部企业实现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同时,充分利用“两江四岸”、东湖等旅游资源,开发空中游览、编队表演等旅游消费项目,鼓励运营企业依托飞行营地、航空小镇开展航模制作、低空飞行赛事等活动。推动开通一批武汉市内、武汉与武汉都市圈成员城市之间的直升机商务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