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红山文明邂逅未来科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大连高新区第四学校科技节闭幕式
在北纬38°的智慧熔炉里,一场科技与人文的交响盛会刚刚落幕。大连高新区第四学校的科技节闭幕式,用一场"红山时空探秘"的沉浸式体验,让远古文明与未来科技碰撞出璀璨星火。这场以"科创星芒——以科学家精神为舵,驱动思维融合之舟"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一次文明对话的破界之旅。
盛会聚贤:以科学之名,共筑人文之光
本次科技盛典承蒙学界泰斗、政坛雅士与传媒贤达的联袂助力,群贤毕至令这场科学盛宴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谨向大连市科协张颖处长、高新区招生办王贵波主任、科技馆孙赟馆长、史国宏副馆长、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少儿广播主持人吴悠悠、田源老师,半岛晨报范佳德记者,致以崇高敬意。同时,赵毅校长携各界嘉宾巡礼校园科技结晶,领导们的殷殷期许如春风化雨,既是对少年探索者的深切期许,亦是对未来科学火种的最美浇灌。
红山觉醒:当VR遇见史前图腾
当全息投影在礼堂中央展开,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被科技之手轻轻揭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穿越"回五千年前,近距离触摸积石冢的沧桑纹路,见证玉龙腾跃的灵动瞬间。这种"时空折叠"的体验,让史前陶器上的几何纹饰与量子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产生奇妙共振——原来,先民对天地规律的探索,与今人追求科技创新的本质如此相通。
文明迭代:从火种到星舰
赵毅校长在致辞中深情比喻:"红山人的火种照亮了部落,科学家的精神点燃了星河。"在赵毅校长和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完成了手抄报作品。他们用画笔让红山女神披上赛博朋克的霓虹战甲,用3D建模还原祭坛星象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同频共振。在科技节上,通过二维码将C形玉龙设计成数字藏品,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它在区块链上"活"过来的奇幻场景。这种古今交融的创意,让红山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跃入赛博空间的数字生命体。
荣耀加冕:科技节颁奖礼燃爆少年科学梦
当创意火花遇上实验挑战,科技节成了思维碰撞的宇宙!作品区“慧创之星”以奇思妙想点亮未来,演讲台“智言之星”用言语搭建科学桥梁。23位演讲达人、14个科技新秀班、6大先锋领航班级逐一登场,每位颁奖嘉宾都是科学火种的传递者,他们为杰出少年颁发奖项。现场掌声如潮,不仅见证个人成长,更看见团队协作的璀璨光芒——这些少年,正用奖杯书写通向星辰的序章。
声启未来:少年演讲点燃思维火花
历时月余的科学演讲赛落幕,小主持人与选手们历经筹备、打磨,在吴悠悠、田源两位主持人的专业指导下,用语言架起科学桥梁。从量子奥秘到基因密码,少年们将艰深理论化作生动故事,展现科学之美。决赛现场金句频出,掌声不息,语言的力量唤醒探索热情。这场思维盛宴,让科学梦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声动未来,智启新章。
科创星芒:梦想科学秀
当液氮的云雾腾起,极寒与热血在实验室碰撞出璀璨星火!「科创星芒—梦想科学秀」终极展演,用液氮玫瑰定格刹那芳华,以磁悬浮装置悬浮少年奇思。这不是魔法,而是未来科学家写给世界的诗——每个实验爆发出惊叹浪花的瞬间,都是创新基因在觉醒!掌声为探索者加冕,更托起无数即将破茧的科学梦!
当科技节闭幕式结束,学生们懂得了红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当代科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本是同根而生;先民用彩陶记录丰收喜悦,与我们在元宇宙构建数字孪生城市,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这种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共振,让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温厚的文化根基,也让传统文化获得了飞向星辰的翅膀。
此刻,红山之巅的积石冢沉默如初,而实验室里的3D打印机正将陶纹转化为太空材料纹路。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当我们在科技节手抄报里为玉龙穿上宇航服时,古老文明便真正获得了重生——不是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在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征途上。
刘通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范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