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师范大学:“学承传”三位一体 赓续大别山红色血脉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曾翱翔鄂豫皖苏区上空,参加过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次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到汉口撒过传单……飞机从获取、运输、修复、参战到掩藏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苏区军民齐心协力、排难创新的斗争故事!”
信阳师范大学党史研究专家田青刚教授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广场上激动讲述着这架英雄飞机“列宁号”的传奇故事。广场上100名优秀青年学子,紧紧围着田教授兴致勃勃听着他的讲述,格外入神。
7月10日至7月16日,来自河南省31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信阳师范大学,共同参加河南省第九届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传承大别山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学员们循着历史脉络学精神、以躬身实践承血脉、用青春创意传火种,让“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红色基因在青春坐标系中绽放新辉。
学:循历史足迹悟精神内核
从理论课堂到实地研学,从革命斗争到乡村振兴,百名学员在红色沃土上筑牢信仰之基,于历史回响中明晰前行方向。党史研究专家田青刚系统梳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源流,继而引领众人驻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广场,以“列宁号”飞机为鲜活载体,深刻阐释其承载的“先锋密码”;百年银杏树下“红军洞”何大妈的后人何桂英娓娓道来“为红军送粮藏伤员”的往事,为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提供了生动教材。
带着对历史的追问,学员们沿革命脉络溯源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将帅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田铺大湾等10余处红色地标探寻。“泛黄的照片、褪色的佩刀、乡村的新貌……”在这一刻,历史跳出课本,大别山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变得鲜活生动。“原来大别山精神不是割裂的片段,是从历史到现实的一条长河,我们都是河里的浪花。”开封大学田柯萱在实践体会里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精神传承的深刻感悟。
承:以躬身实践续红色薪火
学员们饱含虔诚与敬畏,用实际行动将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担当。7月13日,学员们来到何家冲革命烈士陵园,手持画笔为882座革命先烈墓碑拂尘描红。碑石上的篆刻简明而沉重,烈士们生命的跨度大多定格在20余岁,年纪更小的仅17岁。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员深受震撼。郑州科技学院夏华杰蹲在碑前,声音哽咽,“今天的描红,是想让这些年轻的名字永远鲜亮。先辈用血肉铺就的路,我们要用奋斗走得更宽。”
炊烟袅袅中,大家挽起袖子切红薯、熬米粥,在劈柴生火的协作里,在简单食材的醇香中,清晰感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学员们脚踩碎石、汗湿衣衫,重走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崎岖山路,深切体会“勇当先锋,不胜不休”背后的艰辛。
传:用青春创意播信仰火种
将史料采风中的震撼、躬身实践里的感悟沉淀下来,学员们产出一系列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化成果,以多元表达为大别山精神注入青春气息。
《寻根逐梦 致胜长空—列宁号》等5篇红色故事、20余名学员演绎信阳师范大学原创红色话剧《大别山上红旗飘》,用语言与舞台再现革命岁月;学员历时一周完成《大别山先锋》等2部纪录片,以光影定格着当代青年先锋模样。
走出校园,在信阳市华森社区举办“以红铸魂”主题画展,向200余名社区群众讲解画作中蕴含的革命往事;在潢川县万营村开展“红铸力行”公益课堂,为30余名留守儿童播下红色种子。从讲堂里的深情表达,到社区乡村的落地实践,这些“讲、演、拍、办、授”的尝试,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彩,让信仰的火种沿着时代脉络持续传递。
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岳宗德表示,今年,是信阳师范大学深耕“传承大别山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三年,从最初的历史探访到如今“学、承、传”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实践,学校以守正创新的担当持续拓展育人维度,引导新时代青年从大别山精神的虔诚见证者,蜕变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播者,更成为时代精神的自觉践行者。
正如百名学子在百年银杏树下共同喊出的铮铮誓言:“传承大别山精神,争做出彩中原人”。这既是青春对历史的应答,更是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铿锵接力。(肖一凡)
审核:卢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