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不花钱!这群武汉娃的假期打开方式,让不少家长直呼“值”

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通讯员 周璋航 吴彬
3月31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红巷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身穿红马甲,在革命旧址前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都在上演。
这群孩子有个可爱的名字——“红巷苗苗”,是武汉革命博物馆倾力打造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团队。他们的周末没有题海战术,而是用脚步丈量红色地标,用童声传递革命精神。正如一位家长感慨:“孩子在这里学到的,比补习班更生动、更深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充分利用武汉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小导游”穿梭红色巷子:周末变身“行走的历史课”
红巷不过400多米长,却藏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等五大红色地标。过去这里游客多是走马观花,当“红巷苗苗”用稚嫩的童声讲述革命故事,让历史瞬间“活”了起来。
武汉市武昌区关工委联合团区委、少工委、区青少年教育办公室开展“红色地图寻访记”,让周末的武昌变身大型闯关游戏场,成了孩子们的“实景课堂”。孩子们按照“红色地图”的指引,在“红巷爷爷”的指导下,寻访起义门旧址、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旧居等红色遗迹……完成任务的“苗苗”能获得特制的奖状。周末的武昌成了大型实景探秘游戏现场,孩子们举着任务卡跑来跑去,跟随一旁的家长们也感慨跟着孩子学了不少。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一群系着红领巾的“红巷苗苗”正为游客讲解。他们积极参加“红色课堂进校园”“我在红巷讲党史”“我们的节日”等品牌社教活动,平均每年提供义务讲解1400余场次,累计服务观众10万余人。截至目前,该馆通过馆校合作、社会招募等方式吸纳培养了2000余名“红巷苗苗”。
“小实践家”探秘荆楚与科技:周末变身“行走的启蒙之旅”
在新河街小学,学校师生自创《情景剧:都府堤的灯光》《快板剧:游英雄武昌城》《情景剧:读懂孩子的成长密码》等节目,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孩子们拿着快板讲述武昌历史文化;用剧目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创新的活动形式不仅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更是让“红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一名家长感叹:“孩子现在落落大方,变化太大了。”
青少年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农民工子弟占比高,该区关工委推行“一生一档跟踪促长”制度,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一帮一”帮扶,并通过足球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让每个孩子找到闪光点。在武昌实验中学校史馆建设中,挖掘出75年前309名学生参加抗美援朝的历史,武昌区关工委推动设立“英雄墙”,并组织老校友座谈会,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这些‘红巷苗苗’,就是未来的火种传递者。”武汉市武昌区关工委(学校)名“五老”工作室主任张方白说,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服务,带领孩子开展“走进博物馆,领略千年荆楚”“红色书画实践活动”“与院士爷爷见面,圆火星航天之梦”等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参与志愿服务、阅读红色书籍等活动,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周末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星辰大海。这些做法也获得了中国关工委的肯定。
武汉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打造特色亮点品牌,让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充分发挥“五老”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关工委和“五老”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可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