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目锐评|“汉阳小哥”成了城市治理“合伙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在武汉市汉阳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城市守护者——他们身穿各色工装,穿梭于大街小巷,风雨无阻地为市民送去便利。他们不仅是快递员、外卖员,更是基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除了本职工作,还爱管闲事,他们就是被市民亲切称为“汉阳小哥”的新就业群体。(据极目新闻近日报道)
说起快递员、外卖员,这类新就业群体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与他们打交道,每天抬眼就能看到他们奔忙的身影:在小区进进出出,拎着派件快速爬楼,在街头风驰电掣、风雨无阻。上门派件的工作职责让他们成了距离群众最近的一群人,成了与居民打交道最多的一群人,也因此经常成为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的热心人。比如,派件的路上遇到紧急情况,放下手中工作跳入火场救险、跃入水中救人,收到奇怪的订单打电话报警救了迷茫中的用户,接下特殊订单完成用户的心愿。
“汉阳小哥”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有的为独居老人送货时,发现一屋子的保健品,却未见动用,感到不对劲,主动介入干预,劝说并帮助老人退货处理,又报告社区,让老人停止这类网购;有的发现某住户频繁大量订餐却不出门,报警打掉了一个传销窝点。有的在湖边救下落水女子。
这些人称“小哥”的骑手,因为工作关系,会接触到一些特殊情况,他们没有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而是多了一份热心肠,及时伸手或救人于危难,或铲除了罪恶。他们原本有这样的主动担当,如果将他们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发挥这些基层“触手”的长处,就能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将他们的效能倍数放大。
在武汉市汉阳区,政府部门与快递、外卖小哥就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汉阳区积极打造“全域友好”城区,通过打造140个“阳小驿”服务阵地,为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家”的港湾,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同时,引导“汉阳小哥”化身城市治理“合伙人”,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双向服务”的良性循环。
这真是因势利导、相互成就的好举措。“小哥”所具有的优势,政府部门可能欠缺,政府部门拥有的资源,“小哥”也可能需要,如果相互取长补短,那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好局面。“小哥”的社会接触面广,而且信息反馈及时,将“小哥”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这相当于借助“小哥”的力量,将社会治理的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小哥”为社会治理赋能;政府部门为“小哥”排忧解难,提供方便,本身是社会治理的一环,系服务群众的应有之义,同时又能解除“小哥”参与社会治理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加油”,同样也是为社会治理赋能。这相当于“两好合一好”,好上加好,也可以说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让“小哥”参与社会治理,这是坚持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法宝,也符合“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人”字的结构,一撇一捺,原本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靠,“合伙人”的概念也体现了这一点,相互合作,共同发力,就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一人不及两人智,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治理也是如此,需要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城市治理,谁都不是局外人,“小哥”成为社会治理的“合伙人”,这既能强化他们城市主人翁的身份认同,又让他们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有力延伸治理触角。发挥“小哥”在社会治理中的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作用,能极大提升治理的效能,做到及时响应,精准施策,同时也构建了共治新格局。
走进汉阳服务“小哥”的驿站,空调、冰箱、微波炉、热水壶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修理工具箱、急救药箱。这里成了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工作者的避风港。驿站内的“小哥食堂”点餐小程序更是贴心,每到中午,不少忙碌了一上午的小哥纷纷来此用餐。“小哥”驿站体现了城市的温度,也彰显了基层治理的用心,与服务城市的“小哥”一起形成美好的双向奔赴,不仅温暖了城市,也让基层治理更具活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汉阳小哥”化身城市治理的“合伙人”,这是立足群众需求,切实提升服务力的好举措。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找到提升治理能力的好办法。“汉阳小哥”与政府部门的双向奔赴,可以说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