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短时临近、短期、中期预报……这些“预报”到底该怎么“看”?

访客 2025-07-04 11:09:36 52785
短时临近、短期、中期预报……这些“预报”到底该怎么“看”?摘要: 在气象预报体系中,不同时效的预报如同焦距各异的“天气望远镜”,各自在不同需求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预报时间长短,可分...

在气象预报体系中,不同时效的预报如同焦距各异的“天气望远镜”,各自在不同需求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根据预报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时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气候预测。它们层层递进,共同为人们提供从眼前到长远的气象服务。具体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怎样使用这些产品才能带来最大便捷呢?一起来看使用指南。

短时临近预报(0至12小时)——守护即时安全的“天气放大镜”

短时临近预报专攻未来0至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其中0至3小时为临近预报,3至12小时为短时预报。

作为天气预报体系中的“放大镜”,它聚焦于突发性强、发展迅猛的“重症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这类天气生命史极短,局地性强,例如龙卷从生成到消亡通常不足半小时,强对流天气的生命史也仅有1至2小时。而且,其发展受复杂地形、下垫面等因素干扰显著,同一股冷空气在平原可能引发大风,进入山区却可能触发局地暴雨,给准确预报带来极大挑战。

短时临近预报需要“实时诊断”,其紧迫性不言而喻。预警每提前1分钟,挽救生命的几率就大几分。当前,我国强对流预警平均提前量为42分钟,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避险能力,未来10年的目标是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气象部门正通过不断优化雷达监测网络、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和加强智能算法应用等手段,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短时临近、短期、中期预报……这些“预报”到底该怎么“看”?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短期预报(1至3天)——准确率高,生活必备

短期天气预报是公众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天气信息。它依赖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卫星雷达观测和人工订正,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1至3天的天气变化。

无论是穿衣出行、安排旅行,还是高考等重大活动的应急准备,短期预报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通过短期预报提前了解高温、暴雨、大风等天气状况,有助于各部门合理调度交通、调整考场、启动防灾应急预案等。

2025年7月3日6时发布7月3日8时至4日8时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中期预报(4至15天)——把握趋势,辅助决策

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大气环流的不确定性增加,天气系统的演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中期预报误差相较于短期预报会有所增加。

当前,中期预报更多用于判断大范围天气趋势,帮助政府、农业、交通等领域提前部署。例如春运期间,海事、公路、铁路和民航部门会参考中期预报安排运输计划,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寒潮、降雪等天气。旅客也可以根据中期预报调整出行计划,尽量避开因恶劣天气导致的航班取消、高速封闭或铁路限速等情况。

2025年7月3日10时发布7月3日至12日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气候预测(15天以上)——预报趋势,不谈“哪天下雨”

超过两周,大气系统的“混沌性”使得逐日天气无法精准预测。此时,预报重点转向气候趋势,如延伸期预报(15至30天)、月预测、季节预测甚至年代际(1年以上)预测。

尽管气候预测无法回答“一个月后那天会不会下雨”,却能告诉我们“未来一个月总体偏暖还是偏冷”“这个季节干旱还是多雨”,在农业种植、水资源管理、电力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气候预测显示,未来我国的西北地区降水会持续增加,气候将持续变湿。基于这一趋势,相关部门可及时调整生态建设与水资源开发策略等。

短时临近、短期、中期预报……这些“预报”到底该怎么“看”?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

递进式服务:从眼前到远方,层层守护

从守护即时安全的短时临近预报,到服务日常出行的短期预报,再到辅助决策的中期预报和指引长远布局的气候预测,不同时效的预报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气象服务体系。

短期预报帮人们决定每天的穿衣带伞,中期预报助人们规划短期的出行安排,气候预测则为政府和企业的长远决策提供依据,而短时临近预报更是在危急时刻为公众抢出宝贵的避险时间。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构建多时效、全流程、一体化的递进式气象服务体系,正是我们实现“让风云变幻有迹可循”的关键一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