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平均工资公布,为啥很多人觉得自己“拖后腿”

7月2日,河南省统计局官网公布了2024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
数据显示,在非私营单位,河南2024年平均工资为86199元,同比增长2.4%;
在私营单位,河南2024年平均工资为50625元,同比增长3.7%。
看到这个数据,不少网友发出感慨:“又被平均了”“为啥我的工资达不到平均工资?”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官方发布平均工资,为何网友却感觉“被平均”
实际上,每到公布平均工资后,这种疑问都很常见。
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既包括从单位实际领取的工资、奖金、津补贴等,还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因此,公布的平均工资,肯定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当然,大家可能也会说,算上扣的税和社保也差得多啊。
这种现象其实与统计方法有关。
计算一个地区、行业的平均工资,采取的方法是,用该地区或该行业所有统计单位的工资总额除以相应统计单位的平均人数。
而四川省统计局此前曾发布文章称,就目前我国居民收入而言,高收入群体比例偏少,中低收入群体比例较大,而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文章还说,工资和收入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平均工资一发布,很多网友感觉是被平均了。
当然了,不仅是河南,在全国其他省市,例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平均工资公布时,民众也有同样的感受,感觉自己“拖了后腿”。
既然多数人达不到,为何还要计算平均工资
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此前曾做过说明:
主要是因为进行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比较时,不可能用个体数据进行一一比较,需要有一个反映总体水平的指标。因此,平均工资指标主要用于宏观政策研究,而不适合与个人工资进行比较。
比如,今年5月出台的《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相适应,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不低于5%。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均工资比多数人的“感知”高一点,虽属正常统计学现象,其实也有好处,比如,最低工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
除此之外,平均工资还会被作为制定税收起征点标准的参考;公民在申请国家赔偿时,法院也会依据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制定赔付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对平均工资看个热闹时,它也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不少的正向作用。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